黄城寨
黄城寨,位于大竹县高滩、天城、童家三乡交界处,距县城50余千米。在三山两槽的明月山和铜锣山之间的谷底中央拔地而起一座天然之城,四面岩高数十米,寨顶平坦,方圆13万平方米,呈八角梅花形。
远看黄城坦坦平,近看黄城半天云,这是昔日人们对大竹黄城寨高而险的概括。 东南西北及滴水五门,绕城一周需要近四个小时,东南西北四门建有烽火台,滴水门修机耕道上寨时放炮炸毁,南门仅剩门槛,另三门完好,除五门与城下互通之外,别无路径,晚上关闭五门,全然一个世外桃源。
元末农民起义时,大夏国皇帝明玉珍聚众山顶,垒石为城,自名皇城。明朱元璋称帝,派廖永忠率军击败明玉珍毁城,更名黄城寨,明玉珍流放高丽(今韩国)。
朱元璋的明王朝筑城,依照长城的规格修建。四面用条石垒砌寨墙,高1.2米,厚2尺,设五个寨门,门高2米,宽1.5米,五条崎岖小道通往寨下。
平西王吴三桂起兵黄城寨 。
明末清初彭时亨血战黄城寨达七年之久。
清前期,附近乡绅上寨避乱。
清末同盟会员李绍伊领导孝义同志军据守黄城,攻克川东十八州县,宣布独立,成立川东北军政府,自任军政府大都督,吸引湖北二十万清军入川,武昌空虚,中山先生领导的武昌起义一举成功,孝义军对辛亥革命的成功、推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帝制做了巨大贡献。
如今石墩、石柱、石狮、石凳、石墙尚存。
民国地方军阀占据黄城,寨上曾有住户1000余家、8000余人,驻军100余人。10米来宽的十字街为寨中心,有纵横交错的小道与各户相通,路面均为青石铺成,有的青石长达6米,重1000公斤。街两边全为店铺,是时共有面馆6家、药铺8家、茶坊10余家、寺庙两座、尼姑庵一座,此外还有天主堂、邮局、营房、监狱、学校、戏院、肉铺、糖果铺、花楼、烟馆等,一应俱全,俨然一座浓缩的小城。
三十年代是个乡,四十年代是个保,现在改成两个村民组了。 由于时代的原因,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乡间闹土匪,附近区、乡的富豪人家都迁上黄城寨避匪。它本来就高,周边又修了几个雄伟的碉堡,上下几层都有炮口,东西两道寨门有卡子,卡子里日夜有团丁荷枪实弹巡视。一到冬天,卡子里烧了两堆大煤炭火,每天没有事做的熟人,可以在那里烤火;热天寨门口风大,三十几级的石梯子,坐满了人,他们在那里乘凉、聊天。路过这里的人,也要在这里歇歇。
抗日战阵时期,东北、华北、华东沦陷,全国的大资本家、豪绅、名流转移到西南,很大一部分人上了黄城寨 ,带去了数千万乃至以亿计的金银财宝,名流聚集。
寨中最高点叫“营房”,是全寨的行政办公处。寨上有两所公办学校,就是大竹第七高小和一所女子学校。1936年后,两所学校合并为“黄城高小”。
黄城高小校长、老师都是从大竹城里调来的。第一任校长是杨梦生,其夫人叫陈远芳,都是川大学生,当了一年就调回县城,任财政科长;第二任校长是江仲西(地下党员),他任校长时,正值抗日战争艰难时期,他所聘的教师多数是进步和搞流亡工作的。有位音乐老师叫莫定,他教的抗日歌曲,慷慨激昂。每天早晨,天刚亮,他就带领全班同学跑操,高唱《大刀进行曲》和《保卫黄河》等歌曲。从寨的东门跑到西门,才回学校。离黄城高小不远有一所徐氏小学,校长徐代位(地下党员),这两所学校是兄弟学校,曾联欢过。后来的革命烈士徐相应就是那次联欢会上出色的学生。 黄城寨由于地形特点,来此避匪的人多,寨上所有的土地都修满了住房,有高楼大厦,有平房小屋,几乎无一块空土。人多而又来自四面八方,就显得英雄辈出。前清举人江三乘,曾任成都知府,在黄城寨有江公馆;大竹有名的旅长周绍轩,在黄城寨有周公馆;曾任大竹、开县、邻水三县县长和大竹县参议长的张载之,在黄城寨修有张家祠堂,他住在那里也当住他的公馆;曾任大竹团练局长的冷冲陶也有公馆,名曰“陶居”;孙氏族中的文秀才孙绍义,武秀才孙魁元,都各修有公馆;在旧军队中有盛名的神合乡张绶、张维弟兄也有公馆;诸如杜筱泉、杜映泉人称杜大老爷、杜二老爷的两位巨商(往来于重庆、长江一带),也看准了黄城寨这块风水宝地。著名学者徐仁甫和他的弟弟徐永弟(革命烈士)就是从这里走出寨门的。较为突出的还有徐氏一家的徐清源、徐祖吉,都是四川法政大学的学生,徐文思也是成都大学的学生,徐家有九个女孩子,其中有六个就在成都读中学,因为当时大竹还没有女子学校。他家思想解放,男女平等,其长女徐祖坤与黄家乡黄成礼结婚,黄是留法学生,毕业后在成都沙河堡开工厂,搞实业救国。由于徐祖坤在成都,大竹的亲友在成都读书,几乎都得到她的支援。健在徐家的外孙女常说:“我外公的家产是读书读穷了的。”还有孙氏族人中的孙寿南,留德学生;孙子良,北京大学学生;孙康侯,朝阳大学学生。陈之纪是大竹山后的首富,夫妇都是大学生,又修了一幢当时所谓的洋房子,很惹人注目。解放前夕,牺牲的革命烈士江仲西、冷峻德、张卓成、温世民、游宗相,都在这里生活过。黄城高小的校址,原名“上寺庵”,里面有大雄宝殿、天子殿、十二殿等菩萨,是由姚老大、姚老二兄弟带头推垮,才开办的学校。寨子中心开辟了一块大操场,其中有篮球场、网球场和排球场,西门有阅报室,每天都有人在那里读书看报。特别是有一支歌咏队,不时在寨上和下区乡演出。 黄城寨由一座避土匪的寨子,变成了一个繁华的街市,从小东门到滴水门有一条十字街。沿街两旁,商店林立,聂氏的杂货铺;遂宁帮的丝绸铺很出名;王福昌的灯影牛肉;陈玉和的桃片年糕;张老头的鸡蛋糕最好吃;东门的冷家药铺;西门的欧家药铺;以及徐必二的染坊;张书云的染坊;都各有特色。卖小菜的来自寨下农民,每天早晨,十字街两头满市的菜,有的农民挑着菜,通寨叫卖,绿豆芽、黄豆芽、油豆腐、磨芋豆腐的叫卖声,随时可以听见。张书堂的旅馆,纪宝元的茶铺,长年有人说评书。有个说书人叫吴子俊,他能模仿书中各类角色,生动形象,很能引人入胜。那过道里,私塾学生每天放学路过时,往往要停留片刻,才恋恋不舍地离去。余子云的照相馆,在当时很稀奇,引来远近的顾客,他开办得早,亭台楼榭,假山水池,四季常开的花、常青的树样样都有,当时大竹城里都少见这样的照相馆。沈才凤的邮政代办所很方便群众;耍把戏卖艺的走了一波又来一波。
晚上更热闹,灯火辉煌,卖担担面的叫卖声,不时可以听到。凌六子是个打更匠,每天晚上提着灯笼和锣,通寨报更,路过十字街时,已二更天,灯火却依旧。每年春节,狮子、龙灯从初一起要耍到十五,元宵晚上烧龙、放烟火,寨上、寨下的人,围挤在寨中间大操场的四周,黑压压的一大片,数不清有多少人。 入冬时节,东西两道寨门前,从上到下,摆满了卖柴的,卖炭的,卖瓜果的,挤得路都走不通。寨上的人要做好过年的准备,再多的柴、炭都能卖光。这时上寨住的人也越来越多,因为冬天是土匪猖獗的时候,要抢钱过年,所以一些中、小地主就要上寨躲避一阵。 黄城寨当时也有闲散市民,他们来自乡下,上寨做小生意,挑凉水、挑煤、抬滑杆,维持生活。一方水土养活一方人,寨下的贫民在缺粮的时候,提一篮小菜背一点引火柴到地主家,也能得到一二升大米。过年的时候,他们上寨去给地主推黄粑,做完后就可带些黄粑回家。 解放后,盛世太平,没有了土匪,人们纷纷举家下寨,黄城寨渐渐荒芜,现在的杂草隐藏着过去的繁荣。
文章《黄城寨--流浪三毛》已被“大竹县观音中学校园网”整理收录,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